首页
Search
1
JAVA垃圾回收
993 阅读
2
Kafka、RocketMQ消息队列总结
981 阅读
3
Flink on Kubernetes 计算和存储分离落地实践
969 阅读
4
Linux免密登陆-ubuntu
904 阅读
5
Redis集群部署方案
890 阅读
大数据
Flink
后端
Java
笔记
运维
游客
Search
标签搜索
大数据
Flink
离线
实时
Redis
OpenJDK
Java
笔记
JVM
Elasticsearch
GC
Hadoop
Hudi
Flink CDC
K8S
数据湖
TOTC
累计撰写
307
篇文章
累计阅读
104.3万
次
首页
栏目
大数据
Flink
后端
Java
笔记
运维
页面
搜索到
1
篇与
笔记
的结果
返回首页
2013-05-04
计算机网络笔记
因特网的核心部分电路交换——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直达终点,已被用户占用的通信线路资源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空闲的,其线路的传输效率往往很低。报文交换——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全部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单个分组(这只是整个报文的一部分)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查找转发表,转发到下一个结点。分组交换则采用存储转发技术,报文划分成为一个个更小的等长数据段,就构成了一个分组(packet)。分组又称为“包”。路由器则是用来分组交换的,先暂时存储一下到内存中,保证了较高的交换速率,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时会经过几十个不同的路由器)以存储转发的方式,把分组交付最终的目的主机。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且其传送时间远大于连接建立时间,则电路交换的传输速率较快。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不需要预先分配传输带宽,在传送突发数据时可提高整个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因此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时延小,同时也具有更好的灵活性。因特网现在采用存储转发的分组交换技术,以及三层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SP)结构。{lamp/}网络体系结构 运输层由于一台主机可同时运行多个进程,因此运输层有复用和分用的功能。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协议:● 传输控制协议TCP——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段(segment)。● 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提供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best-effort)的数据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用户数据报。网络层因特网主要的网络层协议是无连接的网际协议IP,因此因特网的网络层也叫做网际层或IP层。数据链路层在两个相邻结点之间传送数据时,数据链路层将网络层交下来的IP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ing),在两个相邻结点间的链路上传送帧。物理层在物理层上所传数据的单位是比特“1”或“0”。在局域网中,硬件地址又称为物理地址或 MAC地址。IEEE 802标准为局域网规定了一种48位的全球地址,是指局域网上的每一台计算机中固化在适配器的ROM中的地址,如果连接在局域网上的主机或路由器安装有多个适配器,那么这样的主机或路由器就有多个“地址”。{lamp/}中间设备 物理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转发器(repeater)。数据链路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网桥或桥接器(bridge)。网络层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路由器(router)。在网络层以上使用的中间设备叫做网关(gateway)。
2013年05月04日
777 阅读
49 点赞